close

 

11月8日這天,我家小胖隨著學校的戶外教學到台南古蹟文化之旅。

前一天晚上,自己就積極的整理裝備,相機、水及零食,另外我也帶他到樓下的ok便利商店買二包乖乖與洋芋片。問他要不要買飲料,他竟然說不用,害我差點當場摔到地下,太令人驚訝了。

我帶著狐疑的眼光看著他,"確定嗎?"他點點頭

我再問一次,"真的不用買嗎?"

他還是很肯定的說,不用買。

好吧,那就把錢省下來了!

在電梯內,他終於跟我說,因為我們已經分配好了,我帶餅乾及零食,有人會帶飲料,大家一起分享。

ㄜ,真棒,已經會分工合作,並體會大人賺錢的辛苦。

 

 

傍晚,懷著興高彩列的燦爛笑容回家,直說著今天的台南古蹟文化之旅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也一起分享他的愉悅。

最後,他要求我,把這些內容貼到部落格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不過,拖了好幾天。

再不po上來,可能會..................

 


 

全台首學--台南孔子廟

座落本市南門路的文廟-一般均稱為孔廟, 是全台灣最早建築且最具有歷史意義者。文廟在過去,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教中心,所以,在今天,什麼地方曾建有文廟,即表示這個地方已深奠中華文化的根基鄭經在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來台灣為光復神州,對抗異族等久遠打算在參軍陳永華的建議下興建孔廟,培植人,興國學。清康熙年間整修廟堂為「先師廟」,殿中懸掛康熙御筆「萬世師表」,定名為台灣府學。往後歷經多次修建,大成殿也改建成重簷歇山形式。到民國六十八年文昌閣傾斜無法再修,台南市政府遂以重建,於民國七十二年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文廟之崇祀及修繕,正象徵儒家仁愛精神永不磨滅,人倫大道的必須保持,而其每項建築更富有深刻的歷史意義與教育意義,中國五千年道統之儒家精神在此更是表露盡緻,故文廟可說是中國文化光榮的表徵。台南孔廟是聞名的古蹟,加以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聖誕之日必遵古舉行盛大祭典,保存中國古風,實為台灣獨有之風格。

 

 

 

 

 

 

赤崁樓

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亦稱番仔樓。

目前赤崁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台南代表性的名勝。

 

 

 

 

自荷據時代、鄭氏治台時期,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赤崁樓除城垣外,皆傾頹殆;到了光緒5年中國式傳統亭台樓閣在原有基座上慢慢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築,大士殿、蓬壺書院、五子祠、海神廟、文昌閣都在此時出現,之後再經風災毀壞、日本人重新修建,赤崁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到了1935年赤嵌樓被指定為重要史蹟;光復後,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後來,在民國54年、81年的重修,在舊址地基上修建文昌閣、海神關及蓬壼書院,加上台南市歷史博物館,遂成今日的規模。

 

 

 

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目前赤崁樓分三層,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樓上飛簷雕欄,赤崁城樓下有九隻大石龜各負丈餘的石碑,是乾隆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另外,赤崁樓還擁有廣闊的庭園,除了可供遊人散步以外,庭園中也擺設了多項歷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御龜碑,馱著碑的其實並非龜,而是龍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贔屭』,傳說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來做為碑的底座。

 

 

 

 

 

 

 

 

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古稱為「安平大砲台」或「二鯤鯓砲台」,是了對抗因牡丹社事件而犯台的日本軍隊。西元1874年沈葆楨先抵安平,認為應建立大砲台以保衛府城,因此由法國工程師所設計完成的全台第一座西式砲台終於完成,也是全台第一座配備英國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

 

 

 

建築形制上,屬於稜堡式的方形砲台,四邊內凹,以洋槍防守近攻,四角凸出,放置大砲,以利遠攻,中央為操練場,砲台四周並築有護城濠。配備則有十八噸前膛大砲五尊、四十磅前膛小砲四尊、二十磅後膛小砲四尊。形制完善、規模宏大,加上砲台威力強大,億載金城可說是台灣南北砲台中,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台民誓死抵抗,當時曾利用億載金城的大砲轟擊窺伺安平的日本艦隊,擊中其中一艘,發揮火力。日俄戰爭(1904-1905年)期間,日人為支付經費,肆意變賣億載金城的大砲,至此軍事價值大失。光復後,大規模整修,形式和材質上已多有改變。但整修後,仍大致可看出當年的規模。如今已列為一級古蹟的億載金城,外圍城高約2公尺,城垣四周有護城河,林木茂密,由紅磚砌成的圓拱城門則高5公尺,穿過圓拱門,城內所見是綠草如茵,平坦寬廣,並有沈葆禎的紀念銅像及仿製的古炮。

 

 

 

 

 

 

 

 

 

安平古堡

荷蘭人於西元1624年,在安平建造了台灣第一座城堡「熱蘭遮城」,也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這裡曾是荷蘭人統治的中樞,更是對外貿易的總樞紐,原本的建築格局分為方形內城與長方形外城。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離荷蘭人後,將此地改名為安平,故熱蘭遮城也稱為「王城」或「臺灣城」,俗稱安平古堡,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城池。清康熙年間,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政治中心移至府城內,進而逐漸喪失其價值。後來曾破壞城壁紅磚挪為建造億載金城之用,到了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四周以紅磚砌成方形階臺,臺上建造西式平房作為海關宿舍。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風貌,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並成為一級古蹟和觀光勝地,目前紀念館邊殘存七十多公尺長的外城南牆殘壁依然屹立,老榕攀爬,紅磚班駁,是300餘年來僅存的歷史遺跡,訴說著曾經過往的滄桑。

 

 

 

 

 

 

 

 

 

 

延平街

延平街又稱台灣街或石板街,位在安平古堡東側,是三百年前荷蘭人在安平所建的第一條街道,街區承襲清代台灣城市規制,只有兩、三公尺寬,行人腳踏車容易穿梭其間,汽車則無法進入,可說是具有「人性尺度」的空間。延平街上多香燭店、麵粉廠、蜜餞行,其建築有土角厝、紅磚矮屋、西式洋樓,夾雜現代的鋼筋水泥建築。洋樓大多市白粉牆或洗石子面牆,欄杆、柱頭或屋簷上飾以手工精緻的浮雕。進落門為天井,設有「公媽廳」,以安放神安,門楣多懸掛太極八卦、劍獅獸牌或圓鏡,以求辟邪鎮災。

 

 

 

 

 

king / Xuite日誌 / 回應(10) / 引用(0)
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
回應